《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想每一位父母都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但很少有父母去思考:给孩子什么、该怎么给才是最好的?读了蔡礼旭老师《七彩人生》关于德行教育的精彩演讲:“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之后,我想每个父母都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切身体会,能够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体会:
懂礼貌,讲道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学会懂礼貌,这样在他的人生旅途中自然会懂得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和别人和睦相处。
另外,从小就要孩子讲道理。父母要经常以生活实例给孩子讲道理,渐进的,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理、讲理懂事的好孩子,而不会是一个自己觉得对就是对,觉得错就是错的蛮横无理的孩子。学会懂礼貌,讲道理是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前提。
以身作则,家庭环境扮演着重要角色。俗话说,环境影响人,伴随孩子成长的父母以及整个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为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行为、孝道之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的道德品行有高有低,因此,作为家长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学会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
当我们在看电视读报纸的时候,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当我们整天抱怨、谩骂、急功近利时,却教孩子要宽容、文明、脚踏实地;当我们常为一些小事而争吵时,当我们……,却不知道这些已经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了阴影。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首先,作为家长就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督促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这样也就给孩子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孩子养成谦虚谨慎、勤俭节约、有责任感的好习惯,不骄奢淫逸,不自私自利。现在很多孩子普遍都有攀比心理,这都原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大人的言行影响孩子的心理。今天刚看到一则新闻,南京某一小学生过10岁生日,请了班里37名同学,家长以该小学生名义捐献20万现金及50万元的棉衣被,令人吃惊的是抽奖环节,特等奖送出三辆小轿车!宴会估计要花掉上百万,奖项很多,一二等奖都是翡翠饰品,三等奖是10台笔记本电脑,而且得奖率很高。这种行为对年幼的孩子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虚荣攀比。
这真是一位聪慧且睿智的妈妈,她没有把对死亡的恐惧带给他的儿子,她说:死是生的一部分;无论我是生是死,我都会是你的妈妈,她并没有担心她智商只有75的孩子,在没有了她这位妈妈的保护之后,在这个世间怎样生存,最终这个智商只有75的孩子进入大学,并且成为百万富翁,还受到总统的接见阿甘的妈妈没有给他的儿子设定过目标:儿子,你将来一定要成为钢琴家、科学家,或者你将来一定要上清华北大,又或者你一定要有百万家产……你一定要自己思考出来,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得到什么。你的人生有很多种口味,有酸的、甜的、辣的、苦的,有悲伤、有痛苦、有泪水、也有甜蜜,有鲜花、有掌声、也有嘲讽,有失忆、有彷徨、也有成功。但这些都是你的人生,都是你盒子里这些巧克力的`味道。你无法选择,这些有点苦,只有吃了才知道,所以你要统统接纳它。这就教导我们每个家长都要让孩子勇敢面临困难,克服困难,因为人生需要去品味。
抓住关键发展区,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为家长,除了教育好孩子一些基本做人原则外,其次,就是要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研究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正确引导其生活及学习,最大程度开发其主观能动性及其创造性,这是每个为人父母所期望的,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
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父母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小教育孩子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抓住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正确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