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读后感

时间:2024-06-22 23:59:16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是什么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1

虽然阅读下来感觉较为吃力,但是还是花了大约二十天陆续看完了《教育是什么》。作者沈思先生人生阅历丰富、思想深邃,虽以教育命题,但全书并不局限在狭义上的学校教育,更是包含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场教育等更加丰富宏大的主题。

掩卷思索,对照自己近二十年的受教育历程、十五年的工作经历、以及六年为人父的家庭教育角色,我既感受到实践与先进理念的巨大落差,有一种理想与现实不能合拍的困惑,又有一种拨云见日的开悟。在两个层面上有所收获:

一、找准人生角色定位

借鉴作者的说法是有关“道”的层面。正如书中所说,教育需要回归本心,将“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只有在这个定位上教育才能良性发展。人生数十载,我们大部分时间需要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子女、父母、夫妻、学生、朋友、下属、同事、领导。有些以主动选择的,有些只能被动承担。只有我们能够准确定位自己在某一时刻的角色,全心投入进去,才能使得人生绚烂多彩。

比如作为子女要懂得感恩并孝敬父母;作为夫妻要相亲相爱共担人生风雨;作为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下属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自己岗位上的螺丝钉;作为同事要相互补位,共同创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作为领导要善于带队伍,激发士气,既会管(人)又会理(事)。

沈思先生在书中写道:“想不想做,在心,排第一;怎么做,在脑,排第二;具体做,在手,排第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并按照上面这句话去审视自己,坚持做人做事的规则,人生就一定会释放光彩,会更有意义。

二、善用问题分析工具

借鉴作者的说法是有关“术”或“器”的层面。三维九方图是沈思先生的创新,清晰直观地表现了作者对教育是什么的阐释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分析、解构问题的工具,是将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过程显性化、逻辑化的手段。正像作者所说,三维九方理论是“解释教育、推动教育转型升级之利器,也是解释文明、推动文明转型升级之利器”。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问题,需要像沈思先生这样找到一些“利器”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比如在分析问题中常用到的头脑风暴法、鱼刺图法、系统图法等等,在执行中用到的有PDCA工作法、5W1H工作法等等。在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做到宏观思考、中观分析和微观执行,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各种问题分析工具,就一定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2

对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执教经验的小白来说,卢安克先生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卢安克先生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外,却能在中国待那么久,并对中国的乡村儿童、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了解,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不禁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没错,真正的农村教育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扎根农村,与那些需要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他们体会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慢慢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山区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们通常比较排斥外来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这时候就要十分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往往一点小事就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卢安克的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觉对我们意义最大的一篇,要数作为教师与志愿者里的一篇“作为志愿者”。我们去帮助那些身处大山的孩子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匆匆一瞥,到底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怎样的影响?敢肯定的是,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不过是派对上的惊喜,夜晚划过的流星,自然远远不及那些身处山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于此,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而这些信任正是他们教育工作的最好帮手。

卢安克先生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也很好。像书中提到的《三个世界》、《和平剑》、《在乎》、《梦别》等等,中间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意义是很大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

每个去山区想要支教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体验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添上几笔;有的可能单纯去玩;而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是怀揣着梦想的。他们大多也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山区,并想要给孩子们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