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编1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所谓“温故而知新”,防控疫情,宅于家中,我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关注思维的角度,深受启发——育人至心,读思共促。
其一,启迪学生思考,关注教学软实力。
“思考”这个词,常常浮现于脑海。李莉老师去年到校指导教学工作,她提出语文课上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听之,思之。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最初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时,我勤于写教育日志,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表层。一个企业不是电脑最新,办公楼最新,就是最好的。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才是尤为重要的。思考,就是教学中的一个软实力。
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思考呢?康·季·乌申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绘画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结合起来。班中有几个喜欢儿童画的女孩,低年级他们的写话能力并不突出。经过了两年的儿童画学习,他们的习作具体生动,运用多种感官,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让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读来如王维的诗,文中有景,景中有意。“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首先是教师阅读的自我成长。如今关注到了学生内在能力发展,才知道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去绘画,去思考。
其二,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特点,培养其阅读习惯。
课上,学生在答疑解惑时,鲜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就越多。”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提问,并非他们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是其思维不够活跃,许是懒于思考的缘故。
面对学生思维的凝滞,如何引导他们思考呢?苏霍姆林斯基总结:“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解决的。”阅读,不仅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渠道,还是家长素质得以提升的方式,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16年执教,学生阅读特点有巨大的差异:
有的班级,在第一堂读书动员课上,我被孩子震撼:不到10秒钟,人人都能很快入书。有的班级,除了3-5人难以入书,都静心阅读。
本届孩子的第一堂阅读引导课,我给孩子们讲宫西达也《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虽然我为之感动,他们难以静心,难以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是建立图书角,学生分享各自的读物,老师到图书室多次借书。
我读书有个习惯——边读边摘抄。我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再取来写文章或者复读时,用来层次清楚,思来易于比较。亲自悟到阅读之重要,面对100%的外来务工子女,我决心抓阅读,让学生从书中汲取能量,获得成长。
其三,及时调整阅读方案,让孩子在阅读中思考。
书中提到,“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我就没少花心思。
口头作业,孩子们开始不放在心上,也难于坚持。为了让学生读书,我让他们每日在阅读记录表上,写下故事题目、估计字数,第一个月有13个孩子坚持阅读,有4个孩子,记录表空空如也,如此怎能达到真正阅读的目的?那就是一读二写三说。
既然长期反馈效果不好,更改为日日反馈。孩子在群中发送读书记录,有32个孩子在阅读积分中,获得满分。一次阅读测试,16个孩子全对。我再获启发:另外28个孩子,怎样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学生读书之后,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每个孩子要表达感受,就一定要读书,学生坚持下来。从中,我也发现他们的朗读水平、理解水平都获得了提高。
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指导他们读不同的书,让他们走入书的世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育人至心,读思共促,亦是师生共促,这应该是一个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这也是个不断学习与挑战的过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然,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今天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也会感觉很多很多的遗憾与无奈;用苏霍姆林斯基来看自己昨天的教育,也会感觉更多的不安与后悔!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苏霍姆林斯基,但我努力地思索:苏霍姆林斯基何以能对教师、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真理总是简单的。那就是: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孩子。就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我们清晰地感觉到才华的涌动,但我们看不到才华的卖弄;我们清晰地体会到理性的精辟,但我们看不到晦涩的“学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生活的丰富,但我们并不感觉纷杂而烦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部,有《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我们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我请你去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你还感觉到教育的幸福!你会感受到教师在创造教育过程中,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丰富;你会感受到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教者是那样的幸福与强大!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朋友,让我们读书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每一年,无论是接哪个班,都会遇上一些学困生,这往往是我最伤脑筋的事。对他们,平静时,苦口婆心地劝说,烦躁时,喋喋不休地抱怨,生气时,会毫不留情地训斥……结果,学生信心全无,往往破罐子破摔。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想教你的“头脑迟钝”的学 ……此处隐藏9500个字……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这一点说明在学生记忆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学生在认真观察、认真思索的过程中发想规律和方法。就目前来说,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理解的去背诵课文或概念。但很少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践。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时间,或者根本就没有学生观察或操作的材料或场地。
在小学里,大多数学生都是瞬时记忆,因为这个发展阶段形象思维非常活跃。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应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索,使学生真正的体验过程,获取新知。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意识记将被不随意识记所取代。建议中指出: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为了促使孩子记忆力的不断发展,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老师在平时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应该加以引导、分析、观察使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步过渡到无意识记,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问题、去分析问题,记忆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合理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此观点与建议并不相违背,从侧面也鼓励我们去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是通过‘熟读’才真正的去体会古诗的真正含义;正是通过‘熟读’才在头脑中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就是建议中所说的不随意记忆。正是这种不随意记忆与熟读的融合才真正的发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为了帮助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布格尔斯基在《对教师的建议》一文中,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59条建议。在认真地阅读了文本以后,我认为这些建议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引发教师对日常教学现象的反思,有益于改善教学行为。
本文在第1条建议中指出,必须写出各门课程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而且要发给每一个学生。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根本不领着学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甚至有的教师连自己也不学习和研究,致使学生既不理解本学科的性质,又不知道本学科的学习要求,也就难以形成正确的学习理念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要提高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积极性,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研究者”,也就是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
本文在第5条建议中指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值得尊重,要促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长处。可是,拷问现实的教学实践,很多教师不尊重学生的声音就会在耳畔回响:“你就自以为是吧,早晚你要大亏!”“作业又没完成吧?你怎么这么懒呀!”“这个题我已经讲过多遍,你为什么还不会?”……诚然,当教师确实辛苦,有的学生着实气人,偶尔批评一下学生也算是“恨铁不成钢”了;然而,习惯性地发牢骚、训学生,那就是不尊重学生,那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搞好教学工作,我们做教师的就必须用人本的理念和尊重的目光对待学生,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无微不至地尊重学生。
本文在第6条建议中指出,“最佳的刺激作用”就是要求对不同的对象作不同的学习安排。其实,在教学现实中,不少教师总是有意无意把自己的教学建立在对学生等量齐观的基础上,总习惯于一成不变地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案来实施教学,致使教学目标没有层次,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教学效率持续偏低。所以,要想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智力的独特性和学情的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在第11条建议中指出,力求不要教得抽象。但是,审视现实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不能使用生动的教学方法,不能营造精彩的教学过程,不能引领学生在体验中引发感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致使课堂生态恶化,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坚持“因学而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帮助学生建构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转移和“科学知识”向“生活知识”的拓展,使课堂成为一个鲜活的、流动的、充满人情的生成过程。
本文在第19条建议中指出,电视不过是小屏幕上的电影,在有用的场合用它们就是了。可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总是力求通过变换华丽绚烂的幻灯片和生动活泼的动画来吸引学生、传授知识、提高效率,甚至彻底放弃了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致使课堂教学成了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影片展示课,使学生失去了开发思维的时空和机会。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依照教学目标灵活安排好课堂教学的流程和步骤,确保学生有阅读的时间、观察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体验的空间、互动的空间、表现的空间,真正使教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文在第34条建议中指出,当学生专心看和听时,学习就发生了。可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受限于教学理念的滞后和功利思想的膨胀,往往用遍了刚性的威逼与强制,竭尽了枯燥的说教和布道,致使课堂教学成了一潭波澜不兴的死水,成了一团心烦意懒的乱麻,难以引发学生的感触和灵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既非远大的理想,也非美好的未来,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要促成学生学习的发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深刻领会“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的道理,精心挖掘学习材料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用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情趣和魅力,积极搭建引发学生注意和好奇的平台,使课堂充满动人之情和引人之趣,真正实现生机盎然、情趣无穷的教学境界。
本文在第51条建议中指出,特别要训练学生识别“同一问题”的不同形式。可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不求变通,过于崇尚“标准答案”,不能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很少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使课堂教学成了展示教师和书本权威的舞台,致使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严重,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日趋淡漠,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萎缩。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深刻领会“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道理,精心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和认知冲突的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并采用聚合式问答、变通式问答、拓展式问答和辩证式回答等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使课堂教学真正富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