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时间:2024-01-01 08:47:26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1

很多人都喜欢让自己处于一个绝对安全的区域,在这个区域感觉到绝对安全,但是这样好吗?本书认为一个人追求过度的安全感是付出未来的安全感或者更大的代价来达到目前的绝对的安全感,增大了付出成本。应该让自己在一个小范围里面冒险,跳出安全区域,直面恐惧。

当然,本文是自己读到蚂蚁版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一些记录和想法,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在中国,很多人认为有房才有家,觉得房子是安全感的象征,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一旦买了房子,就意味失去了很多机会。这里有一个成本的概念,成本就是你为了某事或某物放弃了原本可获得的最大利益。有些人也会认为努力工作还跑不赢房价的上涨,不如投资房子安全。但是这是事后你才看到的,如果以后10年房子不上涨,你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安全感?

除了房子的安全感,还有职业安全感,爱情安全感等。有些人想考研担心错过了黄金的工作机会,想工作又担心学历不够未来发展不好。对于有些人,选哪个都会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说,选哪个都会后悔。在爱情里。很多人都害怕对方的背叛,会经常查伴侣的电话、微信,甚至安装定位掌握对方的一举一动,这是爱情吗?有人会说因为在乎所以才这么做,这不是爱吗?其实你害怕的是对方的背叛,害怕自己受伤。有那么一些人,因为恐惧,所以一切不在自己掌握范围内的状况出现,都会非常害怕,迫不及待地想要更多的掌控。

追求绝对的安全感,往往就容易把自己困在思维之墙,做什么都做不好。其实不是我们真的做不好,而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义—做不好,然后就陷入自证循环。当我们觉得自己做不好某事的时候,结果因为缺少练习,真的就做不好了。就像当众演讲,没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是做的好的,比如我,于是我们大家都不不去练习,最后演讲的好的只有那么几个坚持下来的人了。其实不是大家做不好,而是恐惧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后还做不好,所以为了让自己不恐惧,追求过度的安全感而选择不投入进去做。

总之,我们需要做的是走出那个自认为安全,其实是过度安全的环境,面对恐惧,全身心的投入你觉得有趣的事,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会变的很有趣。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2

没读这本书之前总是认为将后要是有能力了,赚到钱了,就要赶紧去为自己买房,这样才能够证明自己就算什么也没有了,可还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现在看来错了,那句话说得对,你有房子,那你只有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但如果你没有房子,整个世界都可以是你的。

没读这本书之前,总是埋怨着为什么老爸总是把他那些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强加到我身上,不去听从他就说长大了翅膀硬了,然后就这样弄得全家人不好过。慢慢地觉得,那好吧,你高兴,全家人都好,我无所谓了。时常会埋怨世界的不公平,遇到不顺时很是想哭。不过在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总是那么一回事,如果真不公平,作者怎么可能会把我的心思给写进去。再有,如果真的那么不公平,就一定要去找到那个你认为的不公平,然后努力的去改变它。

很多时候很多事,你总是认为你不能去做好,那是因为你心里就一直在想着:我肯定不能去做好它。如果你的思路是“我能”“我行”,你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拆掉你思维里那堵“不”字的墙,你就会发现你也还可以这样。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3

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

这是一本解决职场和人生困惑的书,当当特约评论员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

1、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面看不见的墙

书中写道:“人类不可能4分钟跑一英里”(1.6公里)的思维模式在1954年5月被英国的长跑者班尼斯特突破,用时3分59.4秒,两个月后,另一位澳大利亚选手取得了3分58秒的成绩。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其他16名选手也纷纷打破了这个记录。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禁锢”了。

2、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去年6月,先生买了一辆长安CS75,他惊奇地发现满街都是长安CS75,并不是长安汽车多了,多的其实是他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3、心态来源于心智模式

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两个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苦潦倒。

究其原因,兄弟俩拥有不同的心态。哥哥认为,自己的幸福自己做主,和老爸无关,自己要更加努力,才能成为那个成功的人;而弟弟则认为自己的幸福跟老爸有关,老爸不好,自己活得不好是正常的,自己不努力,他就成为那个穷苦潦倒的人。

4、努力付出不一定就会有回报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5、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心智必将经历:混沌(不知不觉)—察觉(后知后觉)—醒觉(当知当觉)—超越(先知先觉)这个过程。

6、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古典老师在书中对Success 这个词,从词源上做了解释。这个词来自中古英语“succeden”,前面是拉丁文前缀“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个代表“走”的词根“cess”。

古典老师说,成功这个词的本义,不再是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最终达成一件事情的代名词,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正如电影《荒岛余生》中,因为飞机失事,查克掉在了一个孤岛上,他告诉自己:只要保持呼吸,那就是成功。

7、兴趣有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和志趣

我女儿小时候对写字感兴趣,于是我们给她报了书法班。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法给她带来了乐趣。

经过几年的练习,她获得了不少荣誉,从去年开始,女儿过年写对联。那一下午,她很兴奋,一下写了五副对联,写字这件事贵在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即让乐趣变成志趣。

8、成为一个自我掌控的人

有一位禅师外出云游,把心爱的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槽糕的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兰花摔坏了。徒弟非常担心,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不管外界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向禅师一样,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9、先完成,再完美

现在清单写作营,一天一本书,然后输出500—800字,对于读书小白,压力很大。我常常翻书就要2—3个 ……此处隐藏3784个字……弦的语句,即使在放下书本后还能回味良久。

一本好书,一本成功的书,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就书本的内容本身做过多的叙述,只是想谈谈此书带给我的思考,并粗浅的从时间维度上梳理一下它的现实价值。

古典提出“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这是当今社会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住房难、房价高是一个多么深入人心的话题!那么中国人看重房子,急于买房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我想我们或许可以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上找找答案吧。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让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农耕文明的火种在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当年富饶的中原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高中课本中就曾叙述过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土地历来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基,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实行,正是经济对政治影响的表现,在这样政策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民族性格中形成了对土地的依赖。商人因此地位地下,他们经商积聚的财富都是为了置办土地,由商人变成地主几乎成了一个不变的规律。人们从土地上寻找一种踏实,寻找一种内心的安稳。我国近代的实业救国、洋务运动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这样的民族性格驱使着商人把金钱用于买田置地而非扩大再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公有化,地主成为一个历史名词逐渐离我们远去,由此人们把对于土地的渴望转变为对于房子的渴望。有房才嫁女,有房才安定,有房成了幸福的基础,有房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这也就造就了现如今房地产业的火爆景象,国家数次出台政策抑制房价,但是收效甚微。这其中或许有挡不住的刚性需求,但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性格中对于土地的需求无形中也加剧了买房热。

由此,古典提出房子消灭梦想无疑是对这一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性格的一种挑战。但是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房子真的是我们最好的归宿么?安稳与踏实有很多种,不是只有房子才给的了。就像书中写的巴菲特一样,我想住在灰色小楼里的他一定比许多住在大别墅里的暴发户心里踏实的多。古典希望我们破除的就是一种房子给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房奴们辛苦并快乐着,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已将自己的未来奴役。

房子是压在年轻人肩头的一坐山,就业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一直将出仕作为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就将安定天下视为己任,为后代所有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的科举制为所有的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功成名就的大道,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寒窗苦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当然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还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通过这样一种巧妙的手段揽天下英才于囊中,同时引导着他们朝着封建统治需要的方向发展。不得不佩服封建统治者高明的政治智慧,一代代的读书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被批量化的生产出来,一等品入朝为官,二等品坐镇地方,三等品不妨开个私塾继续生产,说不定还能出个一等品也算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种安慰。

深究这些读书人的心态,其实无论多么宏伟的志向,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归结到物质上是一种吃皇粮的光荣与安稳。中国古代的官员只要任上无差错,为官一般是一个可以做到告老还乡或寿终正寝的安稳职业。这也难怪那么多人对此趋之若鹜,头悬梁、锥刺股也在所不惜。更何况在一个讲出身、讲家世的时代,“士农工商”这一人为顺序又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写下来浓重的一笔。入朝为官由此成为一种无上光荣的职业,哪怕俸禄微薄,但精神上是富足与安稳的。从商虽然可以过上不错的物质生活,但确是一种不被政策支持的职业,不仅地位地下,财产也缺乏法律保护。

这一民族心理投射到当今社会,考公务员热无疑是它最好的佐证。如今的大学生纷纷将考公务员作为自己毕业后就业的一大选择,甚至早在大三就开始花力气准备公务员考试。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在毕业后考取公务员,原因很简单:安定。没错,公务员和铁饭碗几乎划等号,我们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安稳,我们也依赖这一职业所带来的体面。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从商已变的无可厚非,甚至金钱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但是公务员这一职业依然具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不得不说是这一民族心理使然。

关于这一方面,古典有“职业安全感奴隶”的阐述。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有着工资不高但是安稳的工作,我们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但又害怕做出改变。其实是我们太渴望安稳,又太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他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他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这一次古典希望我们冲破对职业安全感的束缚,又一次挑战了民族的传统观念,他鼓励我们尝试,但不是盲目的随便尝试。很认同他的这句话:“你的潜能好像你的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你信任他,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为你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其实给我们安全感的不是职业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自信,无能力的人则会时时自危。

最后我想来谈一谈“有趣模式与无趣模式”。这一现象的形成同样能从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我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出身于大陆上的民族与生俱来有一种安于现状的性格,于此相反的是岛国的民族一般更具冒险精神。因为土地与资源有限,地理条件迫使他们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富足的大陆使人们很容易满足于现状,小农经济更是进一步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从古至今,“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等一些词语常常被我们念叨在嘴边,一直被灌输于我们的脑海。我们这个民族一直活在天朝上国的自信中,的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但是走入近代,清朝的闭关锁国使我们背上了“东亚病夫”的耻辱。清政府为何如此自信,不正是我国对地大物博的盲目自信与知足所致吗?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10

每一个成功人士,仿佛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工作方式,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毅然决然放弃原来好或者坏的工作,然后奋不顾身的为了心中那个真正想去的地方不断努力,最后获取了成功这个果实。

但话题回到现实中,就像书中所说,成功的人毕竟少数,真正能够做到的人,不是光有满腔热血,就完全可以的,很多种因素在限制自己,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都不一样,遇见的机遇也有所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书中好多说明,还是很赞同的,我们大多数人真的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在作怪,思想永远先于行动,思想也决定行动。对于刚毕业或者进入职场的大部分人来说,之所以总是好像在一个不知的牢笼里,不知道什么东西阻碍了前进的路,时间久了,深深的空虚感,自卑感随之而生,而面对这些,除了自责却什么也做不了,如此下去,究竟什么时候可以摆脱自己,摆脱这个不知什么的牢笼,最后破茧成蝶呢?

与其被自己不行的思想所禁锢,倒不如放开自己大胆的去突破,在撞的头破血流的同时,自己想要的也就都来了不是吗,所以从头开始,打破安逸,不要让自己过得太舒坦,总有一天,会在跌跌撞撞中发现自己真的收获了,成长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