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旧作文1850字
生在江南,长于江南,我却鲜少接触到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古朴民居,对于程世利《五月江南》中——江南是水做的/任意一处/轻轻一碰/柔情就会流出来的意境很晚才感同身受。
从小到大都没有搬过家,那个地方,空气弥漫的是自己最熟悉的味道,路边盛放的是一年四季更替的花草,两旁挺立的是我出生前就存在的六层民居,八年前重新涂上的粉漆正在一点点脱落,葱茏的水杉、法国梧桐间黑压压的电线穿梭,黑色的铁门每晚十点准时关门……
从小到大,习惯了乖乖待在家里,个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小区以外的方圆几里。幼儿园、小学、初中,离家最多也就10分钟的步行路程。习惯了走下六楼穿行于小路之上,出了铁门就是大马路,走过斑马线就是初中,四岔路口就是幼儿园,再往下走啊走,便是小学。
有很多从鼻涕虫开始就认识的同学,幼儿园时手拉手跳舞,每天大家准时喝一碗中药加一颗糖,下午等着妈妈牵着自己回家,看到小路边玉兰盛开,香气浓郁;小学时,一群小女生咋咋呼呼得走回家,准时窝在那家文具店里聊天,寻找印有韩国男明星的小物件,花一个钢镚买塑料杯装的炒面或是烤菜年糕。如今店已不在,物是人非,再也找不到这般味道。
初中了,路程更短了,有了新的好友,由一群变成了三三两两。铁门内是寂静的小区,铁门外是熙熙攘攘的`少年,满眼的校服。那时候大家都爱喝奶茶,几乎人手一杯,聊聊八卦,聊聊娱乐新闻,聊聊篮球,肆意大笑,满眼俱是笑意。插科打诨的日子,真是柔情,真是生活得不费力气。只是,当时的人儿依然安否?
楼下的店铺早已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是东升小吃店和兰州拉面店一直没变,物价飞涨,拉面贵了,连油条都贵了,幸而依旧是熟悉的味道,依旧是熟悉的店主。东升小吃店前面,就是公交车站,819路公交——唯一一辆通向外面的世界。小时候,它只有现在的一半大,觉得它像面包车一样很可爱。如今,全是一样的模样。在家里听到每隔五分钟的班车经过,甚至可以推断路上的交通路况。
高中了,去了寄宿制学校,一周只能回来两天。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踏上熟悉的街道,便有种情绪充盈内心——回家了就好。穿越铁门,另一片天地,却是熟稔于心的气息——老奶奶靠着摇椅微阖着眼,小孩子踩着滑板匆匆经过,还有老式自行车的铃声,墙上一点点向上延伸的爬山虎。泥里换上了小青菜,偶有公鸡晃晃悠悠散步。楼已老,心未老。小区里不会因为老年人增多而弥漫出腐朽的味道,却是——炊烟袅袅,笑声爽朗。没有吴侬软语的黏稠,透过厚重的梧桐叶传来铿锵有声的宁波老话永远最为亲切。再慌乱的心,总在这里被风吹静。
马路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向外延伸,有一家海音书店,如今已习惯了每个月准备好五元去买自己喜欢的杂志。再过去是方达商场,妈妈说,我小时候最喜欢坐这里的投币木马机,有时候可以玩一个下午。爸爸说,小时候带我来这里买咪咪虾条,因为我贪吃,他就骗我说吃多了要变成小花猫……总是睹物思人,回忆纷至沓来。
走过桥,便是近几年新建的南塘老街,好不热闹,夜夜笙箫喧闹。河对岸的居民楼也在一点点拆除。更新,是好是坏?
我不喜欢现在的样子,尘土飞扬,挖土机肆意侵占领地,原本的安定不堪一击,只能双手投降,仿造得再古风,也是新的建筑,不可能拥有历史的积淀美。正如后人仿造得赝品与古董完全没有可比性。
也许是劫数,该消失的总该消失,该留下的总该留下,该出现的总该出现。那片废墟埋葬的,不只是坍塌的碎石块,而是一代人的回忆,甚至是一段历史。钢筋水泥总是那么霸道又冷酷,硬生生得将脆弱剔除得干干净净。
当载体消逝,回忆何处立足?
当城市的每个角落日渐趋同,各种高层公寓霸占整座城市,审美也许即将退化。走近再豪华再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给我最深的感受,只是陌生感,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念及那片只有六层高的小楼。
这里的美,无可取代。
爸妈说,我们这迟早要拆,只是时间的问题。
或许将来大学毕业回来,连家都找不到了。
可悲的是,连回忆都将无处可寻。
我的记忆里,没有乌篷船、青花瓷,没有蓝色印布的姑娘撑把油纸伞经过绿柳红桃,没有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只是存在于影视剧中。小小年纪的我也没有啜饮龙井的雅致。漠北冥河,大漠荒原,都无法触及。也许我没有真正接触过江南的万千柔情——
但这片土地,真真实实存在。
纵然日后化为废墟,甚至被钢筋水泥覆盖,它也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
人终究是会念旧。